top of page

 

悸动:“共融”场域的建构与瓦解

-- 韩国艺术家牟埈爽巴黎个展

策展人:林方斐

06/07/2017 至 23/09/2017

展题源自法文《les Palpitations》。它是悸动、是心跳,是个体在与他者建构的“共融”空间里所产生的和谐、冲突、矛盾或者争斗的脉波。正如Lucy R. Lippard 所言,“与任何人事都毫无关联的个体身份并不存在”1,探讨个体与他者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韩国艺术家牟埈爽(MO Junseok)创作的核心:世界如何观看你,你又如何审视自身及看待他人。此外,成长于基督教家庭所特有的团契(koinonia共享、连接)氛围,这些都令牟埈爽不断思考“个体”与“他者”的关系。

 

选择“房屋”作为这个命题的承载物,在艺术家看来,正是由于房屋不但是生活的实在居所,还是思想和情感交流的无形空间,更是个体与他者博弈(积极的或消极的)的所在。在这个空间中,艺术家象征性地拿掉了“墙”这个阻断交流的实体,以线代面,建构了一个个人与他者“共融”的理想场域。选择金属材质来构建这些代替墙这一平面的“线”,从铁到不锈钢再到黄铜,因为牟埈爽发现,铜是最适合表现“共融”这一概念的材质:比不锈钢更坚固,比铁更容易焊接和造型。这些本身并非笔直的铜线没有直接从一个小场所延伸到另一个小场所,最终构筑出一个完整而挺立的空间,而是不断扭转弯曲,从而构建出一个变形的建筑物。它摇摇欲坠,如同人类想要达到“共融”的决心,脆弱不堪一击直至呈现出瓦解崩盘的意象。这些似乎都显示出艺术家本人对于构筑一个理想“共融”场域的深刻质疑。有趣之处还在于,艺术家不但制造出行将崩塌的空间“实”体,更利用光的照射,在墙壁上制造出“虚”拟的空间,两者形成的对话,似乎在瓦解和崩塌之外,更强调出这一“共融”理想王国的虚幻本质。对于以何种方式展示这些以各种奇怪的姿态变形的雕塑作品,牟埈爽也做了不一样的选择 - 不是一般性的白色雕塑台,而是一个个以原木订制的集装箱,好似跟随他从一个地理空间(韩国)转移到另一个空间(法国)的记忆。如此打破时空的延续性,与作品本身一起定格在“共融”的空间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