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黄品玲在画作前接受采访

外部链接 : 

这里之外--黄品玲巴黎个展

2015-10-17   |   来源: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   编辑:艾米   |   

 

    

 

  

台湾年轻的女艺术家黄品玲的个展在位于巴黎三区玛莱区的地平线画廊(Galerie Paris Horizon)展出,她为此次展览量身定做的48副油画作品表现的是她曾经看过或者是梦中的景色,浅色是主色调,整个画面风格不尽不同,却都展示出令人难忘的清新感,犹如闹市中骤然出现的“桃花源”,会让观者产生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实际上应该说这个具有中国文化底蕴,巴黎美院的毕业生已经成功摆脱了文化符号的踪迹,展示出来的是真实的自我和情怀能与观众产生心灵的共鸣。这在当代艺术求新,求异,求一鸣惊人的气氛中显然是比较少见的淡定情绪和表达方式。

 

 

还是请品玲自己来介绍一下她选择了法语的“d‘Ailleur”,也就是“这里之外”“现在之外”来做展览名称的原因;

黄品玲:这个想法是来源于法语的“Je suis ailleur”(我在别处),所以这种说法实际上就已经含有“我不在这儿”的意思,所以就没有用“Ici”这个词的指向性。我觉得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在寻找一个比较舒适的情景,场景或者状态,我们总是在寻找他方,所以我的绘画就是在描写一个不在场的景色,而且“别处”这个词也非常富有诗意。

我的画作里的风景实际上都是来自看过,或想象中的风景,在看过很多次以后,实际上有时候也不一定能都确切在为一个景色定位,而且很多时候也有不少场景混合的情况出现,所以也就很难知道究竟具体是哪里的场景,所以也就十分符合“别处”这个概念。

有时候感觉会有一种情绪,一种想法而浮现出来的场景,有些是想象的,有些是真实的,但具体是哪里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看到景色的时候,更加注重的是感觉和氛围。

法广:每个人在看了展出的作品后,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清新”,你运用了大量的淡色调来表达,这和不少情感色彩浓重的一些作品有很大的差别,生活在巴黎这样一个动感十足的城市,在生活和创作中,有没有让你的情绪感到激烈动荡的时候?

黄品玲:当然会有,在这个展览中,就有一幅画的颜色比较深,表现的是夜间风景,这实际上是我在巴黎美院的毕业展示作品,这幅画的气质和其他的近期创作的作品就很不一样,更加沉稳和凝固,这当然和当时的心情有关。而最近一段时间,在离开学校,有了新的生活步调后,创作上的步调就变得更加明亮。

我的创作和心情总是联系在一起,因为毕竟创作离不开生活,在生活中,我们无法假装处于某种情形中, 我也曾经试着去回复到某种创作的状态,但那是不可能的事,这样的情况下做出来的作品就会有点自欺,所以我很享受这种忠于当下的感觉和情绪去进行创作。

法广:感觉这样就会有点矛盾, 因为你十分注重这种当下的心境,但是又选择“别处”这样的创作主题?

黄品玲:每个人在生活中可能总是会寻找一个可以做白日梦的时刻,松一口气。当我绘画的时候,我十分投入,沉浸在我的风景里我很自在。

法广:从绘画的“桃花源”的状态中出来,面对真实生活的时候,会有一种紧张感吗?

黄品玲:当我完成一幅画,把画笔收起来以后,静静地看着画中的光泽时,自然会有回到现实中的感觉。现实中当然有不少快乐的事情,但是现实中遇到挫折的时候,反而会让我凝聚更多的能量进行下一步作品的创作?

法广:讲讲自己的故事,什么时候开始学画画?

黄品玲:我从小就很喜欢画画,但是从大学时代才开始接受正规的美术教育。

来巴黎美院学习,也是想了很久的一个愿望,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有这个想法,当时觉得是一个梦想,完全没有把握实现。可是当我的大学学业结束后,我就确定要来巴黎这个环境中学习。

这几年在巴黎的学习收获很多,其实巴黎给我的是一个比较压抑的氛围,但在这里我倒反而学会了和自己沟通,因为在自己的故乡,不需要去考虑自己究竟是什么样一个人等,但是来到异乡就是一个让我重新认识自己的好机会,更深入地创作,更理解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想法,明白为什么会画出这样的作品来。这就是我在巴黎学到的最可贵的地方。

除了油画,这次展出的还有黄品玲的几个琉璃作品,这些琉璃形状象水珠,象云,色彩极为斑斓,她自己说,这就像一些思绪掉在地上凝固而成

黄品玲:这是我的第一批作品,很多事情还在实验中,因为我很喜欢水,玻璃这个材质和水很接近,有时候说玻璃是超冷艺体,实际上总是在很缓慢的流动,这个现象很有诗意。所以我在回台湾的时候找了老师一起实践这个作品。
这可能也和我的生活环境有关,因为我的家乡,台湾新竹县的玻璃工艺非常发达。将玻璃从工厂产品演变成艺术的过程中有很多可以学习的资源。

法广:在创作的过程中,最困难的是找到一个创作的基点,还是选择表达思想的方式?

黄品玲:当一个想法浮现在脑中的时候实际上是一个很模糊的东西,当它一直显影到可以看清楚它的形状和要制作的方式,其实这是一个很难的过程,而有些想法之后我就会开始做大量的草图,进行阅读,写作,这样的过程可以让自己更加清楚自己的想法,这是我觉得比较困难的过程。

黄品玲这次展览也是她首次在巴黎的个展,巴黎地平线画廊的策展人高枫枫介绍了这次推出黄品玲个展的原因:

高枫枫: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走观念这条路,灵感会来自当下的一个感受,更多的是一种潮流,是一个词汇,至于所做的东西是否投入了自己的情感,自己是不是有一种想法和感受都不一定,但是品玲的作品给人的感觉就是能够一下抓住其核心,能走入她描绘的世界中,并且包含有她的情感。

她早期的作品和现在的风格也非常不同,当时在台湾的时候还是受到了一些西方流派的影响,反而到西方来生活以后才慢慢找到了自己,清楚了自己创作的原因,所以她的作品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感念,而是能表达她的情感的工具。她的作品最感人的地方就是她把情感埋藏在作品下面,虽然她的作品也有抽象的成分,但是这种抽象里面有活生生的抽象的成分,是活着的情绪,这也是最吸引我们,最让我们感动的地方。

为什么特别关注新生代的画家,而不是去找些已经有名气的艺术家来展览呢?

高枫枫:新生代的中国两岸三地的艺术家不在用符号来直接表达文化的所属,更多的是把自己的东方文化隐藏在作品底下,这一点和我们画廊的整个发展方向是吻合的,我们还是要做跟西方的艺术家在同一个平行轨道上发展的艺术家,而且我们也会选择有西方教育背景的艺术家,他们早期在国内创作的时候,因为各种原因,可能会有一些中国的元素比较明显的表现出来,来到西方学习时候,往往会将表面的东西抛弃,回到文化的最深处,表现出来的我们看到的东西,很难让人一眼看出来是东方的艺术,但是在分析后,还是能从后面看到他们自己的文化渊源。这是他们的共同点,也是我们关注这些艺术家的原因。

法广:每个人的感觉一定不一样,但你从黄品玲的画中能感受到那些中国的元素呢?

高枫枫:我觉得可能不是色彩或形式,而更多的是后面掩藏着的诗意。当然的小幅作品在一面墙上构成一个整体画面的时候,能看到一种流动感。我们很喜欢这样的表达方式。

感谢黄品玲和高枫枫接受法广专访。

  • 地平线画廊地址:203,rue Saint Martin , 75003 Paris

  • 展览与11月28号结束。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苹果日报

bottom of page